近年來,牛蛙憑借高蛋白、低脂肪的特性在美食界迅速走紅,眾多牛蛙餐飲品牌如雨后春筍般涌現,卻又在“網紅經濟”浪潮的沖擊下,像泡沫般轉瞬即逝。然而,創立于2010年的蛙來噠卻以15年的深耕,從長沙一家街邊小店發展為覆蓋全國500+門店的頭部品牌。其發展路徑,或許能為餐飲行業的長期主義提供啟示。
供應鏈革命,從源頭到餐桌的全鏈路把控
傳統牛蛙養殖曾因尾水污染、藥物殘留等問題飽受詬病。蛙來噠的破局之道始于對上游供應鏈的重構。
訂單式合作
在餐飲行業,食材供應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尤其對于聚焦單品類的品牌而言。蛙來噠深刻意識到這一點,通過率先與養殖戶簽訂全年定價定量合同。既保障了養殖戶收益的穩定性,又有效避免了因市場價格波動而導致的品質妥協問題,有力地推動了上游生產的規范化進程。
生態養殖模式創新
自2018年起,蛙來噠便開始在上游自建生態養殖基地,2022年又引入“稻蛙共生”模式。該模式通過牛蛙捕食稻田害蟲減少農藥使用,其排泄物又成為水稻肥料,實現生態循環。即解決了傳統養殖的環境痛點,又提升了牛蛙和水稻品質,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健康、更安全的食材。
三級檢測與溯源體系
為了把控牛蛙食材的安全性,蛙來噠建立了“基地—倉庫—門店”三級檢測機制。捕撈前由第三方機構進行抽檢,檢測合格才允許裝車;入庫前還要進行二次抽檢;到達門店后則實施巡回抽檢,同時,蛙來噠還對牛蛙采用標簽化管理,確保食材全程可追溯。
標準化管理,破解連鎖餐飲的“規模魔咒”
餐飲連鎖化的核心難點在于標準化。相比傳統餐飲“大而全”的菜單模式,蛙來噠精準鎖定牛蛙單品,通過簡化SKU,實現食材采購、供應鏈管理與后廚操作的高度集中化。這一策略不僅降低了終端門店的運營復雜度,更讓品牌得以集中資源打磨“核心產品”,形成消費者心智中的“牛蛙專門店”認知。
此外,蛙來噠還制定了多套運營手冊,從門店整體的管理制度、前廳后廚的詳細分工、產品的標準化、門店CIS整體形象管理,到店長日常管理、危機事項處理……都有相應的標準。這也讓消費者無論走進哪家門店,都能獲得始終如一的口味體驗與服務質量,從根本上規避了因門店差異導致的品牌信任損耗。
行業啟示,以責任重構價值鏈
蛙來噠的成功不僅限于商業成功,更推動了牛蛙產業的整體升級。
蛙來噠共同推動了《牛蛙生產全程質量控制技術規范》、《牛蛙養殖及加工技術規范》等標準的制定,為牛蛙養殖提供了有規可循、有標可依的支撐,填補了行業標準空白。
另外,其“稻蛙共生”養殖示范基地不僅獲得深圳市計量院頒發的SMQ稻蛙產品認證,而且企業與集美大學、農業農村局聯手打造的2000畝稻蛙共生基地,成為全國首個“稻蛙CP”科學養殖示范點,為整個行業樹立了可持續發展的榜樣。
蛙來噠的成功,印證了餐飲行業從“流量狂歡”到“價值深耕”的必然趨勢。其核心并非營銷造勢,而是以供應鏈革新筑牢品質根基,以標準化管理支撐規模擴張,以場景創新適配消費需求。在食品安全與環保壓力日益加劇的當下,這種“從田間到餐桌”的全鏈路責任擔當,或許正是餐飲品牌穿越周期、實現“長紅”的關鍵密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