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蛙作為食材,擁有高蛋白、低膽固醇、低脂肪的特點,是優質的滋補食材。牛蛙產業在國內發展近40年,因為利潤空間大,在這個行列的養殖戶非常多,一只小小的牛蛙帶動了全產業鏈上無數人的就業。
據相關數據統計,僅2021年,全國的牛蛙產量達到了60萬噸。而廣東省的產量達到28萬噸左右,占據著全國總產量的半壁江山。為推動牛蛙產業高質量發展,打造下一個千億級的水產品類,在前不久,由廣東省農村農業廳指導下的“全國牛蛙產業鏈綠色轉型升級發展大會”在廣州召開。
來自全國各養殖產區的領導、科研人員、高校教授、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一同為推進牛蛙產業的綠色轉型發展出言獻策。牛蛙作為一個被吃出來的大型出產品類,當前的規模化發展也面臨很多的難點。
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水質污染問題與藥殘問題。在會上,《農財寶典》牛蛙產業研究室首席分析師陳宏霖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,他表示對于藥殘問題,目前市場上整體檢出率不高,再加上相關部門的監管非常嚴格,一些餐飲企業也將這個問題作為食材采購的首要考量。倒逼著產業轉型發展,對于這一痛點也在慢慢得到改善。同時他還說到“抗生素超標從技術上來說不用或者用了給足休藥期就行,關鍵還是要提高全行業的食品安全意識,同時加強監管,引導養殖模式的升級,從根源上解決問題”。
牛蛙與小龍蝦對標,兩者之間有很多共同之處。都是外來物種,都是在餐飲行業的火爆中帶動產業的快速發展,同時受制它們發展的問題也大致相同。小龍蝦在相關政府單位與行業上下游的共同努力下,華麗翻身成功蛻變成一個千億級的水產品類。
牛蛙產業未來發展空間非常大,有望成為下一個千億級的水產品類。目前國內牛蛙產業規模化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,在行業各方的協力合作下,相信牛蛙產業也會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,讓牛蛙產業走向高質量發展的道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