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旭:品牌的生命周期往往和品類本身相關聯,如果品類的勢能有所滑落,品牌是否也將走下坡路?羅總如何看待這一問題?
羅清:自2015年,牛蛙這一美食品類起開始嶄露頭角,便迅速獲得了消費者的喜愛。從那時起至今,牛蛙的年養殖出塘量實現了大幅增長,從20萬噸躍升至100萬噸。
即便是在口罩期間,牛蛙品類依然保持了相對高速的增長:從牛蛙的年養殖出塘量看,2019年大約在50萬噸左右,在2020年受疫情沖擊也依然保持了50萬噸,到了2021年,這一數字已接近70萬噸,2022年為70-80萬噸,2023年則突破了100萬噸;與此同時,全國牛蛙餐飲店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。
截至目前,牛蛙品類的紅利仍在不斷釋放,蛙來噠也是踩著這個品類的紅利,實現了相對高速穩健的發展。
剛剛孫老師說,牛蛙是一個小眾的細分品類。從一開始,我們開創這個品類并計劃全國發展時,也在擔心這樣一個小眾品類如何保持增長。但這些年里,這樣一個小眾品類逐漸擴張,正轉變為一個日常消費品。
我們的消費者主要集中在年輕群體,他們的消費習慣也已從最初的好奇嘗鮮轉變為日常消費。門店的復購率很高,老顧客的復購率可達50%左右,這充分說明牛蛙已成為他們的日常消費選擇。而近兩年,在產品等多方面,蛙來噠也進行了大量的迭代和創新。
在我看來,現在做一個品牌,需要“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”,即便不是每一項都能得滿分,也不能出現不及格。所以在供應鏈管理、品牌營銷、門店運營等方面,我們也都進行了大量的創新和迭代,以應對市場的變化。
我相信在座的餐飲同行都能深刻體會到,當下消費者的心理需求、支付能力和消費習慣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。因此,我們的創新都圍繞消費者進行,以滿足他們新的心理需求和消費需求。這種創新可能不需要顛覆式或驚天動地的,但一定要讓消費者明確感知到,這才是有效的創新。
現在,我們最大的感悟是抓住消費者,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將一個小眾品類推向日常消費,成為年輕消費者的日常選擇。未來,蛙來噠也將繼續努力,不斷創新和迭代,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