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場有風險,加盟需謹慎
在消費升級與供應鏈變革的雙重驅動下,牛蛙品類正從區域特色走向全國化爆發。而以蛙來噠為代表的頭部品牌加速品類教育與市場滲透,推動牛蛙賽道突破百億規模,向千億級目標邁進。更值得關注的是,進入2025年,國內牛蛙市場迎來了一波顯著上漲,目前已漲至8.8-9.0元/斤,行業呈現持續增長態勢。
牛蛙作為小眾食材,早期主要活躍于川湘粵等菜系區域以及夜市大排檔。但近年來,憑借其鮮美嫩滑的口感和高蛋白、低脂肪的營養特性,成為年輕人社交餐飲的熱門選擇。據相關數據,目前全國牛蛙相關的餐飲門店數超5萬家,同比增長15%,牛蛙市場規模近700億元。
其中,蛙來噠作為牛蛙品類頭部品牌,通過“爆品+場景”雙輪驅動實現門店快速擴張。品牌以“牛蛙+”產品矩陣拓展消費場景,結合年輕有趣的門店體驗吸引Z世代年輕消費者,搶占他們的心智。截至目前,蛙來噠全國門店超500家,遍布100多座城市,成功將牛蛙從“小眾嘗鮮”變為“日常消費”。
牛蛙產業的崛起,離不開全產業鏈的深度整合。長期以來,牛蛙養殖業面臨規模小、分散經營、競爭力弱等問題,嚴重制約了市場的發展,但隨著技術進步與資本介入,行業逐漸向規?;藴驶D型。
與此同時,多年以來,不少牛蛙相關企業也在產業鏈上下游多點布局,比如蛙來噠通過在上游自建生態養殖基地,采用“稻蛙共生”模式,不僅提高了水稻和牛蛙品質、增加了農田的經濟效益,還推動解決水源保護與尾水治理問題,為行業提供綠色養殖范本。
目前,我國牛蛙養殖已形成養殖、飼料、流通、加工、餐飲的全產業鏈模式,其中餐飲市場消費約占牛蛙總產量85%以上,帶動近百萬人口就業。據不完全統計,2024年牛蛙總產量達70萬噸左右,養殖區域擴展至20多個省市,廣東、福建、江西等地已形成高度集約化產區。
國家政策為牛蛙產業注入強勁動力。2023年農業農村部發布《牛蛙生產全程質量控制技術規范》,首次為行業制定統一標準,推動牛蛙養殖規范化。同年出臺的《關于推進牛蛙養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》,進一步引導綠色養殖與尾水治理,破解行業環保難題。
值得一提的是,蛙來噠還以牛蛙餐飲企業身份,參與制定牛蛙行業標準,推動牛蛙養殖、加工、制作等環節的標準化,助力行業從“野蠻生長”轉向高質量發展。
而技術創新則為產業升級提供新動能。例如,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和智能化管理模式的應用,顯著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和牛蛙成活率。
從小眾食材到千億產業,牛蛙的崛起印證了“小品類也有大未來”的商業邏輯。盡管前景廣闊,牛蛙產業仍需應對環保壓力、價格波動等挑戰。但與此同時,預制菜市場的爆發、冷鏈物流的完善,以及加工產品如牛蛙肉丸、凍品等逐漸普及,正打開千億級增量空間。
市場有風險,加盟需謹慎